人民日报客户端安徽频道 陈静文 康朴 李俊杰
1张制造核准批复、3张规划蓝图,一片荒地上凭空崛起一座低空经济产业之城,只用了12年。
在安徽芜湖航空产业园,不出园区就能完成通航飞机和无人机的全流程制造,实现通用航空“中国心”(发动机)“中国脑”(航电系统)“中国桨”(螺旋桨)等核心零部件的“中国造”“中国修” 。园区多种产品广泛应用于飞行员培训、应急指挥、人工影响天气、物流投送、侦察打击、海事巡逻、森林防火、地理测绘等多元场景,一架架通用飞机在一条完整低空经济产业链托举下乘势起飞。
这一切是如何做到的呢?
一架通用飞机滑行起飞。本报记者 康朴 摄
7月3日,记者走进中电科芜湖钻石飞机制造有限公司,在这一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里找到了答案。
总装机库中,国产DA42飞机作为中国民航培训飞行员的主力机型,在该市场中的占有率达到90%;全国产CA42飞机是近10年来唯一通过中国民航局适航认证的双发复材固定翼飞机;最新研发的单发四座固定翼飞机CA40,完全采用国产航电和发动机系统,最大巡航速度达260公里/小时,已成为国内活塞发动机试飞取证的新标准,即将完成最后组装,预计年内首飞……
“为了实现航电系统和发动机这两大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,研发团队奋斗了整整10年。做航空是一辈子的买卖。”中电科芜湖钻石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田满林感慨道,由于前期投入大、回报周期长,必须要有长期主义的坚守,并努力推动产业链协同,才能把成本降下来,提升市场竞争力。
自2018年飞机量产以来,该公司已经累计销售通用飞机超过100架。“去年安徽和黑龙江发生水灾,我们研发的‘战鸿’空中应急指挥机第一时间飞抵现场,及时传回灾区画面,保障了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。”田满林介绍。
作为低空经济航空器(有人机和无人机)研发制造头部公司,中电科芜湖钻石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是芜湖航空产业园链主企业。记者了解到,园区内聚集了200多家航空类企业,构建起涵盖整机制造、核心部件研发、无人机生产的完整智造体系和产业链。
据安徽芜湖湾沚区委常委、副区长朱应华介绍,依靠技术自主创新、链主企业引领和集群规模效应,园区现已建设成国内最大的中小型飞机和无人机生产基地,核心区内通航整机核心部件本地配套率100%,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、地方行业标准240项,累计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77个,攻关30项卡脖子技术,取得25项国内第一。
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之一,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在政策引导和技术创新的双重驱动下,正快速崛起成为万亿级的产业新赛道。下好先手棋,打好主动仗,芜湖是安徽乃至全国较早发展低空经济的城市,目前已成为全国首批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、国内重要的低空装备基地和芜湖低空经济省未来产业先导区。2024年,芜湖市低空经济产业营收达463.8亿元,同比增长约16%。
“国产飞机走向国际市场是必然的发展方向。”田满林满怀信心,“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涵盖众多细分领域,只要专注深耕几个特定领域,做到世界一流水平,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,都将看到巨大的市场空间。”